发掘全景
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其中陕西旬邑西头遗址成功入选,这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主持和合作发掘的项目,第五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资料图)
2018年至2022年,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旬邑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对西头遗址进行持续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4750平方米,先后发掘南头、鱼嘴坡、尖子、上庙、斜圳五个地点。发现仰韶、龙山、先周、西周、汉唐等各时期遗存,共发掘灰坑650余座,墓葬140座,陶窑、房址、灰沟等各类遗迹40余个,出土陶器、铜器、骨器、石器千余件。
通过区域性系统调查,结合考古勘探工作等种种证据表明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同时遗址发现的西周大型城址、围沟墓地及多座甲字形大墓,显示了该遗址的高等级特征。
出土器物
旬邑西头遗址
位于陕西省旬邑县的西头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的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遗址具体地点在旬邑县张洪镇原底社区西侧约1000米的西头村,地处泾河东岸台塬边缘地带,距泾河约5000米。
西头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1943年,考古专家石璋如在泾河流域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称其为“南头遗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将该遗址称为“上西头遗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明确该遗址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2017年,西北大学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初步勘探,明确了遗址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将新确认的遗址称为“西头遗址”。
该遗址考古工作的持续深入,为距今3000多年前人类在泾河流域的聚落形态及周文化起源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依据。
提及发掘过程,西头遗址项目负责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豆海锋回忆道:“我们第一次对遗址进行挖掘,发现堆积非常丰富,从新石器时代、先周、西周,汉唐至明清时期都有遗存发现。当时我们想到,这么复杂的堆积,这么大的遗址,应该会存在墓地。”
带着这个问题,勘探过程中考古人员结合当地老百姓反映的线索,逐步扩大区域调查范围,探寻到了揭开商周文明的密码。“西头遗址确实存在商周时期遗存连续分布的现象,这个结果完全突破了2017年之前所做的所有调查。”考古人员介绍道。
考古人员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类型学比较,并结合碳十四系列样品测年,建立起了晚商至西周晚期的年代序列,为区域文化演进提供了重要标尺。同时依据资料,将西头遗址年代划分为“孙家”类型(晚商偏早)、碾子坡文化遗存(晚商偏晚)、“混合”遗存(商末周初)、周文化遗存(西周中晚期)等4个阶段。
马坑
殉人38具,布满整个墓道
在西头遗址内,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处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的大型围沟墓地,围沟内有墓葬近千座,目前已发掘西周墓葬120座,马坑3座。
值得关注的是,墓地内发掘出的3座甲字形大墓。其中,M90为东西向大墓,墓道内发现排列有序殉人38具,按照“成排分布”的位置排放,分3层殉埋,布满整个墓道。墓室西侧二层台发现5具殉人,墓室为一棺一椁,墓室底部有腰坑。同时,M90出土了大量海贝、蚌器、铜器残件、原始瓷器残片、骨器、石器、玉器及刻字卜骨等。
“周王朝吸取殷商王朝的教训后,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统治思想,‘周公崇尚人文’,一般在墓葬中不实行人殉制度。在西头遗址M90墓葬中发现如此多的殉人,表明这是一座西周时期延续商文化风格的墓葬。我们推测这是由于周王朝在建立初期,把一部分原本分布在河南安阳等地的商人,迁到如今旬邑这个地方,作为守卫该区域的军事力量。根据墓葬及随葬品中出土部分兵器的情况,初步判定该墓葬主人应是在泾河领域负责统筹管理的人群。”豆海锋说。此外,墓室内还发现了带字卜骨残片,见有两字。该甲骨文的发现进一步显示了西头遗址的聚落等级和人群身份的特殊性。
在西头遗址中除了M90,还发掘了M98、M99两座大墓,以及十余座中小墓。M98墓道弧曲,墓室方向与M90相一致,墓室为一棺一椁,墓室二层台残留有大量车马器。M99墓室棺椁扰动严重,墓室西侧出土遗物丰富,包括象牙梳、龙纹漆盘、漆盒、玉器、绿松石及金箔片等。通过出土遗物判断,该围沟墓地墓葬的年代主要集中在商末周初和西周早期。
另一个惊奇的发现是,M98、M99甲字形大墓墓道相接,M98墓道与M90相联,说明两座墓葬的墓主有密切关系。同时,墓葬外围有围沟,代表着这是一个单独的墓地,表明围沟里和围沟外的人群存在差异。“古代的墓葬常常以血缘为核心进行埋葬。我们觉得它已经突破了血缘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墓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后李晓健说。
殉人
为寻找文献所载西周“豳师”提供重要线索
周人居住的“豳”地,一直是考古学的研究热点,学界争论不休,但相关史料并不明晰。随着陕西西头遗址发掘的不断突破,有关“豳”地的历史秘密逐渐出现新的拐角。
黄土高原的腹地泾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缔造周代礼制文明的核心地域。西头遗址临近陕西关中盆地,处于北缘地带,周人先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泾河中游,也就是“豳”的区域里面活动,这里是周人早期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关于这一部分的历史文献记载较为零星,也是考古成果少见的阶段,因此,此次集中力量对西头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也是为了回答西周人群变迁与发展的问题。
2022年,考古人员通过勘探,在西头遗址西侧区发现了一处面积约80万平方米的城址,现存夯土城墙、壕沟及道路遗迹,通过对城址南城墙进行局部解剖,并结合城址内遗存判断该城的年代为西周早中期,同时基本确认城址北、东、南三面城墙分布范围。
“‘城’的发掘在考古中十分少见。在西周时期泾河流域来看,除了宁夏彭阳姚河塬遗址,这里算是第二个城。”豆海锋说道。彭阳姚河塬处于泾河流域最上游,偏西北处,而西头遗址更接近王畿处。最重要的是,“城”作为标杆性遗址,能够给研究周文化提供更清晰的方向。
遗址内东北部,发现了冶炼残炉、铜矿石、炼渣和炉壁残块等冶铜遗存;南头地点发现了深穴式储粮遗迹,坑内出土的三足瓮中发现有炭化粟,其结构与汉唐时期官“仓”较为相近;建筑基址附近所见地层及灰坑内,已出土2000余件陶瓦,并有数量较多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
这些实证与考古人员的一步步猜想相互佐证,为西周城址的聚落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泾河中游发现的唯一一处西周城址,更为探索文献所载“公刘居豳”“古公亶父迁岐”等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考古学线索。城址建造规范,功能划分明确,是研究西周城邑的典型案例,为探寻周文化起源与发展,商周时期聚落布局、人群构成及社会变迁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学基点。(记者 王健)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南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