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资讯 >

全球今头条!王成均:乡村教育的基石

2023-05-24 13:23:22 来源:红网

乡村教育的基石

——记张家界市桑植县第四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瞿贻波


(相关资料图)

文/王成均

从教33年,始终站在乡村教育的黑板前,1563名学生成为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是他对党和国家培养的报答。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考核被评为优秀;2021年度县级党建、清廉校园工作先进个人,2022年度县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这是社会和同行对他的认可。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学成归来,回报乡村,是张家界市桑植县第四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瞿贻波践行的质朴宣言,一践就是33年。33年,瞿贻波正如谭晶作词作曲演唱的《小小渡船》所唱的人生:“啊,老师,亲爱的老师,你就像那山村的渡船,把文明渡往山民的心田……把山乡送往希望的彼岸……”

瓜豆里的育子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于桑植县利福塔镇官庄村的瞿贻波从懂事那天起,父母亲便在他的心田播下这句“瓜豆”经。一辈子务农的父母亲心中的“瓜豆”,就是把瞿贻波当成走出大山手捧铁饭碗的“瓜豆”,成为瞿家体面的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手捧铁饭碗最常见的榜样和引路人,就是乡村教师,于是,瞿贻波的奋斗目标有了。

没有人能想到桑植的乡村,培养出一个手捧铁饭碗的人,是要付出怎样的代价的。瞿贻波的父母亲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付出全部努力,送出了瞿贻波这个大学生。为此,父亲过早离开人世,一个弟弟两个妹妹把大学的梦寄托在哥哥瞿贻波身上。

走在去竹叶坪乡担任乡村教师的路上,瞿贻波回顾自己成长的路,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乡村的瓜棚下,一幅生机盎然的瓜豆图。父母亲和弟弟妹妹种下的瓜种和豆种,呈现出“瓜豆”兴旺的收获图腾,北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等等争奇斗艳,豌豆、蚕豆、缸豆、黄豆、绿豆等等香气可口。瓜豆留给瞿贻波的记忆是充实的,一年又一年的瓜豆,丰富了乡村的世界,温暖了乡村的记忆。瞿贻波明白,自己的乡村教育,其实也是一个完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瓜豆”工程,不过,瞿贻波的“瓜豆”工程是自己用知识播出的“瓜豆”种,是用忠诚和爱收获的学子成才林。

从竹叶坪到空壳树,从空壳树到瑞塔铺,三个乡镇不过40公里,瞿贻波行走了33年。初中语文教师10年,高中语文教师23年,班主任20年,1500多名学生考上理想的学校,便是瞿贻波的“瓜豆”工程。看到一个个学生,有的当上了乡村教师,有的成为公务员,有的出国留学,有的成为企业家,瞿贻波在教师节前夕,收到上千条祝福信息,格外有成就感,他发现自己成了学生们眼里的“瓜豆”。此时此刻,他会想到九泉之下的父亲,白发苍苍的母亲,还有成家立业在全国各地打工的弟妹。瞿贻波明白,他的“瓜豆”幸福,是一家人的付出换来的,他是家人们同心种的“瓜豆”。

乡村教育质量的基石

33年乡村教育,竹叶坪5年乡村初中语文教师经历,空壳树7年乡村初中语文教师经历,21年四中高中语文教师经历,丰富的语文教师经历,让瞿贻波找到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诀窍。

在竹叶坪学校,瞿贻波探索了“阅读班会”教育教学法。瞿贻波任教三届初三语文,送去了一届学生。在他任教的班级,瞿贻波开展“阅读班会”教育教学法。他每天到任教的班,师生共同欣赏一篇文章,告诉学生山外的世界有多美,幸福的人生有多甜。一篇篇文章为学生们展现一个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激发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学习兴趣。瞿贻波担任两个班的初三毕业语文课,每个班有50人,教学任务很重。可瞿贻波通过“阅读班会”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原本是弱项的语文科目一下成为竹叶坪乡的强项。瞿贻波所任教的两个班,初中毕业会考时,连续两年获得瑞塔铺区乡村语文教学综合排名第一名,100名学生中有30多人考上一中、四中。

在空壳树中学,瞿贻波推行“家校共育”课。1996年下学期开学,瞿贻波调到空壳树中学。来到空壳树中学,他发现所任教的班上学生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风气很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是淡化的,父母亲长时间奔波在外,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打架扯皮就行,至于学习成绩,那全看孩子们的造化。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行动。瞿贻波坐不住了,他不想当一名“圈”在学校按部就班的老师,那只会给乡村教育带来没有生机没有梦想的记忆,这不是他追求的“瓜豆”工程。瞿贻波制定了“周三家校共育”计划,每周安排三次时间,到学生家里走访,与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留在家中陪读的母亲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家长明白孩子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彭娟(化名)是单亲家庭,厌学心理很重。瞿贻波和班主任12次的家访,感动了彭娟,她觉得老师是关心她的,亲人是疼爱她的。很快,彭娟从厌学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完成初中学业,现在首都机场工作。彭娟发自内心感谢瞿老师的家访行动。瞿贻波到空壳树乡担任72班的班主任和语文任课老师,全班53人参加初中升学考试,有28人考上高中,其他升入职中、技校,辍学率为0,升学率达98%。那年,初三毕业语文综合排名全县第三。

在桑植四中,瞿贻波实施“守”的教育教学法。2003年9月,瞿贻波调入桑植四中,第一年便担任初三123班班主任,这个班,他是第五任班主任。这个班在学校以厌学、逃学、打架出了名,是有名的“烂班”“差班”。瞿贻波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时,校长说:“你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只要不发生打架伤人刑事事件就行。”瞿贻波知道肩上的重任,他是一个乡村教师,知道乡村孩子身上不可磨灭的质朴品质,他决定来一场乡村教育“守”的专场,唤醒孩子们心头的善良。瞿贻波与全班学生“守”在一起,学生上课,他听,学生吃饭,他陪,学生玩耍,他随,学生睡觉,他在外面提醒,用一声声咳嗽表达自己无时不在。学生们慢慢接受了瞿老师的“守”。一年后,该班48名学生,有16人考上一中、13人考上四中。瞿贻波“守”的教育教学“惊动了”同事和学校领导。

乡村孩子成长的基石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是一种付出,一种爱的传递。瞿贻波从教33年,十分欣赏一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彩推动另一朵云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把这句话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成了乡村孩子成长的见证。

乡村语文教育,作文教学是一个老大难。瞿贻波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如做人”写作法,他引导学生“说实话,叙实事,吐实情”,使学生找到有源之水,写出真情实感的美文。在竹叶坪学校从教期间,湖南省举办省级作文大赛,瞿贻波精选3个学生的真情实感作文参加比赛,一下夺得三个一等奖。一次次作文获奖,让学生找到了自信。学生王玉华初中毕业,考入怀化卫校,后留在怀化地区医院上班。参加工作事业有成的王玉华忘不了瞿贻波老师每天开展的“阅读班会”,她说,正是老师一篇篇美文,打开了她渴望了解世界的求知之窗。在王玉华心中,瞿贻波老师是一棵大树,她有幸成为一棵树,是老师这棵大树摇动一棵树的力量。

桑植四中校长卓云辉是一个知人善任的校长,他了解瞿贻波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乡村教育”情怀,便给担任高中语文教师的瞿贻波一份特别的任命:分管初二年级的校领导。因为初二年级七个班的学风令人担忧。瞿贻波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在初二年级首创了“美好遇到家”的年级文化。在学生身上,他狠抓“我们的学生是美好的,我们的未来很美好。来到学校就像回到家中一样”的“美好遇到家”的教学环境,与学生一起开展“美好遇到家”的活动,像打扫家庭卫生一样搞好学校卫生,像爱护家中物品一样爱护学校公物,像珍惜家中粮食一样开展“光盘”行动.......把教室、寝室、清洁区、食堂当成家一样管理,把老师当成家中长辈尊敬,把同学当成家中兄弟姐妹一样相处.......一系列“美好遇到家”活动的开展,很快扭转了初二年级的班风、学风、教风,学生互帮,老师互比,师生互相关心,教风学风持续向好。仅一学期,全县31所初中,桑植四中初二年级的学业成绩由原来的第28名跃升到第18名。校长卓云辉自豪不已,他觉得瞿贻波开展的“美好遇到家”可以全校推广。这是一朵云彩推动另一片云彩的智慧。

33年的乡村教育,瞿贻波善于给乡村孩子注入灵魂的养料。针对学生做语文阅读题难的问题,他摸索出了“找对象,析特征,抒感情”解难法,一个个学生通过瞿老师的三步解题法,发现做语文阅读题再也不是难事。“文章是作者写的。作者在写文章时,一定会给写作对象系一个特征,作者为什么给他这个特征,这个特征有什么意义,抒发了什么感情……”瞿贻波的三步阅读法法把学生从困惑中带了出来。学生张某(化名)是最大的受益者,高考语文试卷总分150分,张某以126分的成绩成为桑植四中有史以来的最高分。

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石

在众多人眼中,瞿贻波是一个不会讨价还价的人。学校安排他干什么,他就义无反顾地把事做好做扎实。瞿贻波担任高中两个班的语文课,还是党办副主任、脱贫攻坚结对帮扶人、乡村振兴结对帮扶人,同时还负责学校的师德师风、清廉校园、学校宣传、初二分管领导等工作,整天忙得像一个乡村孩子玩的“陀螺”,众多的工作抽得他像陀螺一样连续旋转。

身为语文教师,瞿贻波长期关注农村留守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建设,从自己教的学生入手,开展学生认错行动。瞿贻波给学生讲清讲透我国所处的发展现实,告诉学生父母、老师、社会各自担负的任务。祖国在瞿老师的描述中,变成了一个大家庭,城市、乡村变成大家庭的一份子,父母亲到大城市打工,也建设了城市,也通过劳动所得让乡村兴旺、家庭发展,每个孩子有了读书上大学的机会。学生们在听课中,唤醒了自己对父母亲的感恩,诱发了自己对父母亲做错事的反思,瞿贻波趋时破防,让学生们开展向父母认错吐心声谈奋斗目标的梦想行动。一篇篇作文,一封封家书架起儿女和父母、学校与家庭的乡村文化建设桥梁,学校不再是一个只关注教学质量的割裂体,而是乡村教育事业的播火器。

瑞塔铺镇小溪村和罗家边村是桑植四中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联系村,作为四中派出的结对帮扶人,瞿贻波定期到村里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活动,他把乡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打造。在这些村庄,他送书籍,送慰问物资,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定期组织学校文艺队开展文艺演出,安排学校音乐老师下村教唱桑植民歌,教跳摆手舞、仗鼓舞,一个个村庄有了文化的注入,就有了灵魂,有了希望。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南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5786号-52   联系邮箱: 954 29 18 82 @qq.com